专家观点
当前位置:首页  专家观点
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罗英姿 南京农业大学
        确立评价要素是构建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核心和关键。课题组在合理界定和理解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内涵的基础上, 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遵循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列出了评价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一系列关键要素,此后通过采取专家访谈或座谈的形式听取专家意见, 最终确定了评价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5个一级评价指标: 战略定位国际化;人员要素国际化;运作要素国际化;财务要素国际化;组织要素国际化。
        课题组在对一级指标进行逐级分解的基础上,通过参加会议征询国内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者的意见,组织专家座谈会听取专家意见,并结合在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的《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战略研究》问卷调查,确立了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三级评价指标体系。
        1.战略定位国际化
        ACE 曾指出“如果没有一系列清楚的目标和战略将分散的活动联系起来并使彼此得到协调, 国际化将可能被限制为一些仅仅对自发的学生与教师集体发生影响的边缘性活动”。高校在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进程中, 必须充分理解本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目标与对象,明晰目前的努力方向与能力,制定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战略规划。我们认为应结合实践和态度两个方面对高校研究生教育战略定位国际化进行考察。
        (1)政策举措。政策举措是高校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进程的行动纲领。这一指标重点考察高校是否从战略的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具体考察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生培养目标及方案制定中是否体现国际化; 高校有无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战略及具体措施。另外,在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过程中, 国际学分互认或学位互换是一大重要前提,高校还应努力寻求建立“学分互换制”和“学历学位互认制”的途径。
        (2)教育观念。教育观念的国际化不同于自发的人员流动和学术互通等浅层次的国际化表现形式,它属于深层次的国际化。深层次的国际化将浅层次的行为变化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 形成开放与竞争的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 从而使国际化贯穿和渗透到研究生教育的各个方面。管理人员、导师及研究生的国际化意识直接关系到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进程,美国学者Harari.M 曾提出,大学的国际化应当以“明确的赞同,积极的态度,全球的意识,超越本土的发展方向及发展范围, 并内化为学校的精神气质”。这就要求在研究生教育进程中树立全球意识并形成国际化的精神气氛和文化氛围。
        2.人员要素国际化
        人员的国际流动不仅是教育国际化最为显著的一个内容,而且一直是国际教育的关注点。世界各国政府和高校都在积极推动师生的国际流动。1991 年美国《国家安全法》修订案将为本科生提供海外学习资助进一步扩大为研究生提供海外学习资助。1999年,欧洲29 个国家教育部长签署《博洛尼亚宣言》,启动旨在推动欧洲高教与科技一体化的“博洛尼亚进程”,促进师生的国际流动。人员要素国际化的衡量指标主要集中以下两个方面:
        (1)研究生的国际交流。研究生的国际流动是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标志。研究生是高校学生中的“高端人才”,其中国际学生的比例更说明了高校的国际影响力和学科实力。在美国大学的研究生院中,超过25%的学生来自美国以外的世界各地。
        此外,国际知名高校还积极拓展海外学习计划,资助研究生出国留学。研究生的国际流动,可以进一步推进高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高校的管理模式、师资建设、科研水平向和谐化、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进而提高高校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 加快高校的国际化进程。推进研究生的国际交流,一方面要拓展研究生海外学习计划, 选派优秀研究生出国留学或参与国际会议,为研究生提供跨国学习的机会。积极实施“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 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选拔一流的学生,到国外一流的院校、专业,师从一流的导师。”另一方面必须创造条件,发挥自身优势,吸引更多的外国留学生来校攻读硕士、博士学位。高校要加大招生宣传力度, 制定相应的政策,改善办学条件,吸引和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
        (2)师资的国际化。师资力量是影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研究生导师与本科生教师最大的区别在于对学生的影响更为深刻和直接。承担着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重任的研究生导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准和国际交往能力。教师的国际交流和合作不仅有利于扩展教师自身的国际化视野,了解国际学术研究的动向,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其对研究生的指导能力,增强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学术吸引力。
        3.运作要素国际化
        运作要素的国际化可以理解为具体的研究生教学、科研活动及其教育产出的国际化。我们主要选取课程国际化、国际科研合作与交流、中外合作办学及教育产出国际化这四个二级指标来考察“运作要素国际化”这个一级指标。
        (1)课程国际化。随着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发展, 研究生教育的重心转移到重视课程教学的美国后, 强调课程教学成为各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个中心内容。而在研究生教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课程教学的国际化又成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国际知名高校都高度重视课程的国际化,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每年开设了约600 门国际方面的课程和80 余种外语课,社科与人文以及教育等学科领域的50%的博士论文涉及各种国际问题。课程设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 要提升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国际竞争力,培养国际人才,必然要求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构筑体现开放性、通用性和先进性的现代课程教学体系。积极引入国际先进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材,在课程内容上融入国际最新研究成果,提高研究生教学的整体水平。
        (2)国际科研合作与交流。科研创新是研究生教育的重中之重, 通过参与、承办或举办国际学术会议、承担国际性课题或国际科研合作项目,积极与境外高校、研究机构以及跨国公司加强科研合作,与国际知名学者进行沟通和交流, 增加高校各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接触世界学科前沿理论的机会,实现资源的共享,不仅有助于提高高校自身学科建设水平,增强整体科研实力,也有利于培育良好的学术环境、激发研究生创新思维, 提升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竞争力。
        (3)中外合作办学。伴随着教育国际化的逐步推进以及国家政策的积极鼓励, 中外合作办学已成为我国高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一个重要形式。中外合作办学是提升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程度的现实需要。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可以加强与国际大学间以及学科专业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高校应在追求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合作办学项目规模扩大的过程中,努力提高办学层次,以提升研究生教育发展水平为目的, 注重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学的合作办学,同时要追求合作办学形式的多样化。
        (4)教育产出的国际化。研究生教育产出主要包括人才培养产出和科研产出两类, 人才培养产出指的是高校培养的研究生的数量和质量, 科研产出指的是专业教师及研究生的科研产出。高校培养的研究生能否达到国际人才标准, 在国际人才市场的竞争中获取成功, 被国际机构或国际企业聘用是检验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而高校研究生及专业教师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或获得专利授权等科研成果的取得, 则是高校科研实力的充分展示, 也直接影响着外界对高校教学或科研水平的评价。
        4.财务要素国际化
        财务要素的国际化是衡量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硬件指标之一,也是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必要条件,它主要包括教育经费的来源与分配的国际化。
        (1)教育国际化经费来源。研究生教育经费来源的国际化一方面指研究生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国际化,包括从国外政府、国际组织或国际民间组织争取的教育经费,主要以技术援助、项目合作或发展援助的形式体现;国际私人捐赠的教育经费,主要以校友捐赠或名人捐赠为主, 另一方面指国家或高校用于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专项经费拨给。
        (2)国际化专项经费支出。国际教育专家JosefA Mestenhauser 曾撰文指出缺乏国际教育专项资金是制约国际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推进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必然离不开经费的支持, 这就需要高校从教育经费中给予支持,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一切国际交流与合作事宜。
        5.组织要素国际化
        组织要素的国际化主要指国际学术研究机构和涉外管理机构的设立。该指标可分解为以下两个指标:
        (1)国际学术研究机构。国际学术研究机构可以整合研究生教育各个学科、专业的学术资源,也可以利用国内、国外其他学校、研究机构的资源,以远远大于单一学院、学科的优势,寻求与一个或几个外国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便于争取国际组织及有关国家政府的经费支持,举办大型的合作研究项目,带动教师、学生交流等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全面发展。高校应以研究生教育科研为载体, 设立外国问题研究机构,利用开展国际合作项目和课题的机会,积极与国外联合建立研发机构或实验室, 以一系列研究中心
为平台,展开高层次的全方位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2)涉外管理机构。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国际合作与交流机构等涉外管理机构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就2001 年国际大学联合会对其成员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的调查显示, 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行政管理人员数量及能力不足等是影响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阻力。因而,评价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程度时, 需要对高校涉外管理机构的人员配备、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制度规范等影响国际交流与合作效果的事项进行评价,引导高校尽快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机构,促进教育国际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