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当前位置:首页  专家观点
进一步完善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形式与标准
    

张乐平

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主要标志,关于学位论文的理念和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体现着研究生培养的理念和制度。我国学位条例从法理上将学位论文确定为申请学位的必备条件,但政策层面并未对其形式和标准作统一要求。自2009年开始,全日制专业硕士生教育快速发展,一些组织和机构研制了针对专业硕士的学位论文形式和标准,影响较大的有两个:一是全国工程硕士教指委2011年提出的5种学位论文形式:产品研发,工程设计,应用研究,工程/项目管理,调研报告。一些领域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不同程度地采纳了这5种形式,也提出了一些新形式,如:技术研究类,试验研究类,研究类,案例分析,系统设计类等;有的领域则将5种形式归类为3类:软科学类(工程/项目管理,调研报告等),研究类,开发类(产品研发,工程设计等)。二是上海市学位委员会2012年发布的16个类别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基本要求,除工程硕士沿用了前述5种学位论文形式之外,其他类别分别提出了各自的形式,计有20余种,分类方法主要有:研究对象或类型,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的形式和表达方式等。

      上述关于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形式与标准,对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对形式的内涵界定不够严密。如“应用研究”被界定为“直接来源于工程实际问题或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综合运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开展应用性研究”,这与其他领域常用的概念不一致。如在我国科技统计的指标中,应用研究是指“为获得新知识而进行的创造性研究,主要针对某一特定的目的或目标,是为了确定基础研究成果可能的用途,或是为达到预定的目标探索应采取的新方法(原理性)或新途径,其成果形式以科学论文、专著、原理性模型或发明专利为主”。再如“研究类”,外延更加宽泛,事实上学位论文无论是面向学科或理论问题还是面向实际或应用问题,其性质都应是研究。二是分类标准存在不合理之处。以研究方法来分类的问题在于:①这些研究方法并不是应用研究所独有的;②研究方法并不能决定是否满足面向职业的目标要求;③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并不局限于使用一种研究方法。以研究类型来分类也有局限性,因为基础研究并不排斥面向实际问题的研究,它“既包括理论研究,又包括对实践问题的经验科学(empirical science)研究”。

       考虑到研究生教育的本质要求和全日制专业硕士生培养的特殊性,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学位论文的形式和标准。

      1.注重考察研究生理解职业和介入职业的能力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的代表性学习结果,是检验研究生学习行为变化和角色变化的经典过程,因此,学位论文的形式和标准必须能够观测和检验学生的转变,而其前提则是确定学生应实现什么样的转变。这首先应考察全日制专业硕士生的能力目标和作为学习者的特殊性。

      (1)关于能力目标,教育部有关文件指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要“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质量评价机制要“注重职业胜任能力评价”。在职业意义上,能力与胜任能力强调的是理解职业、介入职业和创造性地采取职业行动,因此,“理解职业和介入职业的能力”是全日制专业硕士生最重要的能力目标。

      (2)全日制专业硕士生作为学习者的特性有三个:一是通过职前教育来培养职业能力,二是缺乏职业经历及对职业的感性认识,三是在学校里主要接触和处于学术职业环境。据此,有必要专门制订针对全日制专业硕士生的学位论文标准,重点培养和检验其理解和介入非学术职业的能力。

       理解职业和介入职业的能力具体表现为:①当面对具有复杂性、不确定性、不稳定性、独特性和价值冲突性的职业问题、实践问题时,能够将其构建成为一个可以研究的问题;②能够整合和运用各学科各领域的知识及以前所获得的知识、能力和专长等来思考和解决问题;③对问题的认识、解决办法以及获得的结果均符合职业所要求的规则;④实现了面向职业的专业社会化,掌握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以及标准、价值和态度,做好扮演专业人士的准备。

      2.全面、具体地内化研究生培养目标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宏观培养目标需要具体化为可指导、可观测的目标,落实到学位论文的标准中。

      (1)对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全面考察。当前全日制专业硕士生教育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对学生到底应该掌握什么样的知识、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和素质还不是十分清楚。学位论文的评价要素应注意考察专业学位获得者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性,兼顾更广泛意义上的质量要求。应充分吸取目前教育体系中合理、必要的成分,并厘清和确定哪些是应该通过学位论文实现的教育功能,特别要关注那些应该以及“最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训练和养成的规格指标。否则,过于强调或只关注某些指标,有可能导致某些重要的学校教育性目标的缺失。

      (2)促进学术性与职业性的高度统一。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论文既要关注专业学位本质所要求的职业性、实践性和领域性,又要关注研究生教育本质所要求的学术性、研究性和学科性。这是因为:①专业是高度专门化的职业,与职业相对应或衔接的学科专业知识,是职业以及实践工作赖以存在或发展的基础。②学科框架下的知识、能力和方法具有更广泛的教育意义,它能够拓展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空间。不能因为强调面向职业及专业实践而放弃对学科专业教育,更不能弱化对学位论文的学术指导,否则会导致狭隘的职业主义,使专业学位研究生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工作环境。在关于专业实践环节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大部分学位论文的选题来源于学生从事的专业实践内容。但这些专业实践一般处于生产或实务中的某个岗位或某个局部,仅仅局限于此的学位论文工作,有可能导致学生研究视野、研究内容的局限及综合训练的不足,把能力缩小到只针对具体工作的技能或资格上。对来源于实践选题的学位论文应进行必要的拓展和提升,强调对实际问题或专业实践的反映性思考,而这种对实践经历或经验的反思,恰恰是当前全日制专业硕士生教育中特别关注的职业知识的来源。

      3.主要以研究结果为依据对学位论文形式进行分类

       学位论文的核心内容一般包括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及研究结果。从现实来看,评价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遇到的最突出问题是研究结果的形式与标准问题,包括三个方面:①来源于生产或实务的实际问题往往难以抽象表达成一个严格规范的研究问题;②对实际问题的研究过程往往难以按传统的学位论文结构和规范要求来呈现;③传统的学位论文标准难以适用于对实际问题研究结果的评价。因此,应以研究结果的呈现方式为标准来分类确定学位论文形式并建立相应的标准。

       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还应为基础研究保留适度的空间,只要是来自于职业领域的实际问题,只要研究结果是职业领域所需要的、有应用价值的,无论是应用研究还是基础研究,都可以作为学位论文的研究内容。即使研究生选择了生产或实务中的实践问题,其学位论文一方面可以创造应用成果,另一方面仍然可以将实践问题抽象或提升为科学问题和理论问题,进行“经验科学”的研究并创造基础研究成果。对实践问题的研究同样应是发现和创造的过程。

(选自《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