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当前位置:首页  专家观点
试论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林承焰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1、学术路上的引导者

      当研究生刚刚踏入错综复杂的科研领域时,他们通常是惘然、无助、不知所措的。他们需要在研究生教育阶段逐渐了解本领域的研究背景和现状,掌握研究的基本技能,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原创性的解决方案。通过这一过程的学习和锻炼,最终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独立的研究者。而导师在招生和培养计划的制定、课程教学、科研选题、论文指导等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中起着重要的发掘、培育和指导的作用。在一项关于导师对研究生影响程度的调查中,认为“学术方面”导师对其影响程度“很大”和“较大”的研究生,分别占到41.9%和40.6%[1]。这说明导师在科研方面的引导和建议,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这一方面是由于导师长期的知识积累和广阔的学术视野,对前沿性、开拓性的科研课题的选择具有高屋建瓴的指导,另一方面是由于导师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学术实践经验以及创新的思维方式能更好的帮助研究生解决一个个科研难题,走出研究瓶颈。因此,作为一名导师,不仅自身要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科研能力、不断创新的意识以及敏锐的洞察力,更要通过平时的学术研究去引导影响研究生,训练他们的思维方式,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教会他们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力争让研究生在导师的帮助下从一个阶段的学术前沿走向下一个阶段的学术前沿。 

      2、科研上的合作者

      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发现创新的过程,在科学领域没有绝对的权威,只有对知识的探索。在面对一个崭新的课题时,导师和研究生一样都是未知的研究者。他们需要共同研究,相互协作,找出问题根源,寻求解决办法。在哥本哈根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里,著名物理学家玻尔便给予我们一个师生合作关系的典范:“玻尔给人的鼓舞,与他周围年轻物理学家的天才和个人才干的协同一致,一种领导与群众之间的并协性[2]。”正如薛天祥老师在《研究生教育学》中提到的“师生关系共同承担课题,他们之间已是助手和合作者的关系[ 3]。”整个研究过程既是学生的成长过程,也是导师提高自身学术水平的过程。如古代教育名著《学记》中指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研究生虽然没有导师广博的学识、丰富的科研经验和宽阔的学术视野,但作为年轻人,他们具有新奇的想象力、创造的激情、新锐的思想以及独到的见解。这些都可能给导师带来新启发和新思路,有助于导师和研究生共同完成科研项目。

      3、生活中的朋友,职业生涯规划的顾问

      研究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往往面临着经济压力、择业就业、婚姻家庭和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如果没有人及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心理的疏通,这些问题可能会一直困扰着他们,容易产生精神抑郁和心理障碍,不仅影响着他们的科研和学习,严重地还会损害他们的身心健康。导师应该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可以通过平时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心理动态,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引导,帮助他们分析问题,解决困难,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

      除了在日常生活中为研究生进行心理上的疏通解惑外,导师还可以作为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顾问。随着市场经济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社会对研究生有着更高的期望,同时激烈的竞争也使其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研究生群体自身也十分关注就业问题,调查研究表明超过半数的研究生读研是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而大多数研究生期望导师能够在自己的职业发展方面提供指导性的意见和一定的帮助[4]。首先,导师有着丰富的阅历和社会经验,尤其对自己熟悉的专业领域比较了解,可以引导研究生正确的分析行业发展,端正态度,树立合理的就业目标。其次,导师可以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来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使输出人才的质量符合需求人才的标准,这也是解决研究生就业问题的关键要素之一。再次,导师能够通过对学生的了解和学术造诣的挖掘,清楚客观的分析学生的特质,对其是继续科研做学术性的人才还是适合就业工作做应用性人才,给予中肯的建议并因材施教。另外,导师还可以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为研究生创造实习、兼职和课题合作等机会,或者直接提供就业信息、推荐就业等等。

      4、思想品德上的榜样

      爱因斯坦在居里夫人逝世时评价居里夫人:“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远超过通常人们所认为的那样。”研究生虽然还未成为“第一流人物”,但是作为国家重点培养的高层次人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良好的德行品质。然而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来源、个人经历、学历层次和政治素质等各方面呈现多元化,作为研究生教育第一责任人的导师理应加强对研究生思想道德的教育,在研究生学术道德养成中起到导向作用。在2000年4月,教育部颁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为学、为人都产生着重要影响,是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力量。马艳粉从研究生义利观、对社会现状的看法、对人生的态度、个人为人处世的方法和原则、治学态度、以及学术道德等方面,探讨了导师对研究生思想道德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在上述的各个方面,均有超过半数的研究生认为导师对其有着很大或较大的影响[5]。笔者的调查研究也表明大部分研究生对学术规范和不端行为不甚了解,了解的主要渠道是通过导师。由此可见,导师对研究生的影响面是非常广的,影响程度也是非常大的。导师的道德素质、学术规范、治学态度以及敬业精神都会对研究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和典型的规诫示范作用。因此,导师要以身作则,坚持诚信治学,以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态度开展科学研究,让正确的科研价值观念先入为主地进入研究生的头脑,使其自觉或不自觉的按导师的思想和行为模式去“做人、做事、做学问”。导师还要在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中,规范学生的学术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术素养和学术道德,提醒告诫学生不要投机取巧、弄虚作假、更不要剽窃作弊,并及时纠正他们思想道德上的错误观念和不良习惯。

二、我国研究生导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

      1、导师对研究生指导不足,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

      在国外,导师对研究生指导的时间相对较多,例如牛津大学,导师每周都会与学生进行一次面对面的交流指导[6]。而在国内,据统计,导师与研究生每月平均交流次数仅有2.83次[7]。有的学生甚至感叹一年都难见导师几面,更谈不上什么指导,多数时候靠自己自学,所学收效甚微。有的导师甚至连自己学生的名字都叫不上来。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首先是由于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大,研究生人数逐渐增加,而导师数量严重不足,导致一个导师同时指导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研究生,个别导师名下的硕士博士总量甚至超过100人。笔者针对导师指导精力投入不足的原因展开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科研的压力居首位,占30.5%,其次是教学压力,占22.8%,再次是行政管理工作,占22.2%,外界学术交流占13%,家庭负担和其他原因占11.5%。这说明导师除了要完成繁重的科研工作和教学任务外,有的担任了行政职务,有的还要参加一些社会交流活动,这都导致他们对学生进行学术指导的时间大大减少。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目前我国对高校的评估,通常是通过量化指标来检查和考核的,考核结果直接影响到对高校资源与资金的分配,这使得高校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不得不对政府所制订的考核指标加以格外的重视。在高校内部,导师的职称晋升、考核与评定,也是根据量化的指标,科研项目的数量、级别、科研经费以及科研成果都有定量的规定,导师为了自身的地位与发展不得不去争取更多的科研项目和完成更多的科研任务。

      除了导师数量不足、负担过重外,造成导师指导不力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导师责任心的缺失。很多导师忙于自己评职称、申报项目或者到校外挣外快,忽略了对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而学校给予导师指导研究生的经费不是很多,很多导师会觉得投入那么多精力指导学生是一件很不划算的事情,再加上又没有科学有效的制度管理监督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最终导致那些缺乏责任心的导师很少主动指导研究生,面对研究生的主动求助,也通常敷衍了事,甚至对学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和撰写都缺乏指导,听任其自生自灭,培养出现“放羊”的局面,这将极大降低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2、导师对研究生“用多培养少”,师生关系功利化

      近年来校园中研究生把导师成为“老板”的现象日益普遍,这种“老板制”是一种师生关系功利化的表征。很多导师重在“用”研究生,而很少花费精力去“培养”研究生。研究生入学后即被导师安排在课题组里干活,整个学习阶段就是一个干活的过程。而导师则四处跑项目,拿到课题后给学生分配任务,然后按照任务的完成量发放酬金。这种“你出钱,我出力”的运作方式和公司基本相同。在这种关系中,导师对研究生缺乏耐心细致的指导,彼此之间没有真诚的交流合作,师生关系逐渐走向冷漠化,几乎仅靠经济利益来维系。在这样的环境中,研究生的学术兴趣被忽略,被迫沦为“打工仔”,丧失学术成长的机会,很难培养出较强的科研能力。而从研究生的角度,相当一部分研究生在读研动机以及导师选择上就十分功利。读研的目的只是为了混个文凭,找个能挣钱的好工作。选择导师的标准是其要拥有许多社会资本和社会资源,这样跟着他们做项目,就会接触更多对自己有帮助的人,为今后就业奠定人脉基础。此外,在这种关系下师生之间关于论文署名、学术名誉和科研成果归属权等问题的纷争也时有发生[8],这些往往是由于产生经济效益引起的[9]。产生这种功利化行为的主要原因是现有高校片面的考核体制和社会价值观的改变造成的。目前高校对导师的考核过于关注科研项目、学术论文和基金申请,使得导师忙于做课题发论文拉项目,而忽视了对研究生的培养。另外,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强烈冲击下,社会价值观发生着巨大的蜕变,人们的价值取向日趋功利,原本纯洁的师生关系也被蒙上浓厚的经济利益色彩,一些导师在利益的诱惑和驱动下,将追名逐利放在首位,而将教书育人的职责丢在一旁。他们要么对研究生不管不问,放任自流;要么将其当成“打工仔”,侵占学生利益,剥削学生的劳动成果。

      3、导师缺乏学术道德,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

      江新华在《学术何以失范——大学道德失范的制度分析》一书中详细论述了学术研究领域中的几种越轨行为:一是捏造或伪造实验数据;二是抄袭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三是杜撰参考文献;四是一稿两投或多投[3]。这几种情况不仅在研究生中层出不穷,在导师队伍中也屡见不鲜。近年来,有一些导师的学术不端行为不断被揭发曝光出来[3][10][11]。这些学术不端行为不仅严重污染学术环境阻碍科技发展,更给研究生带来极端恶劣的影响,导致学生们也变得学风不正,诚信缺失。导师的学术不端行为不单暴露出我国对导师的学术监管制度存在审查不全面惩罚不到位等问题,而且反映出现有考核制度的不健全。导师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往往直接影响到奖金收入和职称评定,这使得一些导师为了追名逐利,铤而走险,甚至不惜采取各种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

      4、导师缺乏上进心,学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导师队伍也迅速扩张,这其中既有高水平的专家,也有学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的教师。有的导师学术视野狭窄、科研水平低、缺乏上进心、对学科前沿缺乏了解,不能对研究生进行高水平的学术指导,严重影响着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水平。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多采用导师聘用终身制,一旦被聘为研究生导师后终身享有职位,这导致许多导师安于现状,丧失创新意识,不主动学习和吸收本专业及相关领域的新理论新知识,知识结构老化,学术水平停滞不前。

三、提高导师质量的措施

      1、提高对导师队伍的管理水平

      (1)建立严格的导师遴选制度

      遴选导师是把好研究生导师质量关的第一步。遴选前,须制定科学合理的导师任职基本条件和要求。导师应具有一定的学历、职称、教学和人才培养经验、稳定的研究方向、较高的学术造诣,正在从事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或实际应用价值的学术研究活动,拥有培养所需的科研平台和研究经费。此外,还要充分考虑导师的学术作风、治学态度和思想道德修养等德行品质。遴选过程要严格按照选聘条件和要求,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2)打破“导师资格终身制”,建立“奖惩分明、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机制

      为激发导师队伍的活力,须打破长期以来的“导师资格终身制”,建立“奖惩分明、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机制。首先,建立研究生导师的奖励机制,每年度对导师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学术活跃情况、研究生培养质量和职业道德等指标进行考核,对于成绩突出的优秀研究生导师给予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奖励。学校还可以建立学生评价奖励、声誉奖励、外出交流学习奖励等多种灵活的奖励机制,提高导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要废除“导师资格终身制”,建立惩罚淘汰机制。对于那些完不成教学任务、科研能力低下、师德师风较差的导师,应给予降薪、限制晋升、通报和暂停招生等惩罚。对于连续考核不合格、违反学校招生培养相关规定的、不能履行研究生导师职责的、学生学位论文抽检不合格的、自身或学生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导师均应取消其导师资格。

      (3)完善导师考核制度

      除了遴选制度和奖惩制度外,考核制度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它是动态遴选制度和奖惩制度的依据。采用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建立导师定期考评制度。除了具有衡量导师学术水平和科研成果的指标之外,还应该加入导师思想道德素质、岗位职责履行情况及研究生培养质量等指标。例如,导师的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包括导师的责任心、行为规范、道德素质、治学态度以及敬业精神等;岗位职责履行情况包括课程教学、科研训练以及学生管理等各环节的尽职情况;研究生培养质量包括学生学位论文质量、学生学术行为、人均科研成果和毕业生就业状况等。在考核方式上,应将主观自评与客观评价相结合,增加研究生对其导师测评的比重。考核结果分为“合格”和“不合格”两档。考核合格导师将由学校公布名单并取得研究生招生资格;考核不合格导师将被取消研究生招生资格,若需恢复招生资格,要重新参加遴选。此外,在考核过程中还要关注到不同学科的差异性,避免用统一的评价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导师,否则考核过程将被程序化、固定化、看成是“走过场”的一种形式。

      2、提高导师自身的水平

      (1)提高导师的道德水平

      导师要加强自身的人文素质,提升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增强对研究生的感染力。导师只有在专业研究中,永不满足,执着追求,严谨求实;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耐心细致,虚怀若谷;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一身正气,傲然不俗,保持宁静淡然的心态,才能为研究生树立正确的榜样,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引导其健康成长。

      (2)提高导师的学术水平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导师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拓展学术视野,掌握学科前沿动态并高瞻远瞩为研究生指明研究方向,做好研究生进入专业领域的引路人;导师要保持自身的创新热情,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导师要积极争取科研项目,申请科研基金,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创新平台;导师要重视交叉学科知识的学习和利用,善于借助其他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手段解决本学科的科学难题,从多方面多角度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3)提高导师的育人水平

      育人除了要求导师对本学科领域熟悉了解外,还要求其对教育规律有所了解。换句话说,一个好的导师除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将学识、德行和技能等传递给学生的能力。导师不仅要重视育人职能,掌握教育规律,积累实践经验,还需要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结构,发现和挖掘每个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因材施教,努力成为“千里马”的发现者和创新人才的培养者。

四、结束语

      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社会价值取向的改变,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现有监督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等因素,导致我国研究生导师队伍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都严重影响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我们应当建立健全一切保障制度,保证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加强导师队伍的管理和建设,提高导师自身的水平素质,充分实现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的独特作用,促进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苏宝利,牛玉屾,徐淑凤. 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J]. 高教探索,2009(1):85-89.

[2]P. 罗伯森,玻尔研究所的早年岁月[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153.

[3]王彩红. 博士生教育中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重构----基于角色理论的分析[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

[4]赵世奎,沈文钦. 博士生导师制度的比较分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9):71-77.

[5]马艳粉. 导师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研究[D]. 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0.

[6]季明,郭晓东,鲁越华.导师负责制与研究生德育工作[J].中国农业教育,2007(6):18-20.

[7]许长青. 高校博士生教育质量满意度研究[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136-145.

[8]周小萍. 工科研究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研究----以重庆J大学为个案[D].重庆:西南大学,2008.

[9]唐纳德·肯尼迪.学术责任[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123.

[10]http://www.chinanews.com/edu/edu-xyztc/news/2010/03-21/2181623.shtml[EB/OL].

[11]李雅琳,周春阳. 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J]. 药学教育, 2012(3):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