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当前位置:首页  专家观点
分层次、分阶段、一体化设计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课程体系
    

  李娟

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实习实践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重要环节,但目前尚未形成一个科学、完善的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企业参与度不足、实践过程的监督和实践效果评价流于形式等问题直接影响了专业实践的效果,制约了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

      建构主义代表人物维果茨基的“内化理论”认为,人类高级的心理机能是在人们的协同作用和交往活动中产生的,之后才可能内化为人的内部心理结构。在这个内化过程中,“最近发展区”理论阐释了教学效果和学生发展的程度相关:教学目标处于最近发展区内的教学效果最优。

      维果茨基的建构主义理论给予的启示是:首先,实践课程的目标要处于学生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是走向未来的。即,高校在开展专业实践以前,应了解参与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即现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对于缺乏任何实践经验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来说,在开展校外企业的实践训练活动前必须要尽早在校内参加实践训练。其次,要随时掌握参与专业实践硕士研究生的潜在发展水平,即知识和能力的未来发展。总之,建构主义理论说明,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参与的专业实践应当分层次、分阶段,按一门完整的课程进行一体化设计。专业实践难度和深度随着年级增长、实践经历的丰富而逐步提高,对学生参与实践的目标要求也应随之得高。

      有鉴于此,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实践课程应当这样构建——首先要把工程硕士的专业实践能力划分为若干个类别,如一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然后根据这些能力对应不同的实践内容和相应的难度、深度进行实践训练。这些内容及其难度、深度所代表的内涵就是最近发展区理论中所谓的“生长点”,然后将每个生长点的培养环节分阶段地安排实践教学。换句话说,为期半年甚至一年的专业实践环节被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小生长点,每个生长点都被安排在某一时间段进行,每个阶段的实践内容都保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当完成每个阶段性任务(即每个生长点)后都做一个考核,以检验学生知识积累和能力提升的状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参与到专业实践中,步步深入、步步提高,而且因为这样的专业实践课程是提前就被设计安排了的,无论是实践内容、实习方式还是实习时间、甚至实习地点都是已经提前安排好了的,就可以方便研究生将自己的课程学习和论文选题与之相联系,达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理想效果。

      举例来说,机械工程专业“为适应高度发达的现代制造业生产需求和技术创新的实际需要,培养一批专业理论基础扎实,掌握现代机械设计方法、现代控制技术、现金制造工艺、信号检测与数据分析处理方法、熟知现代制造装备与检测仪器的操作手段,具备机电产品研制、工程设计、项目管理能力,能够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此,机械工程领域的专业实践可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各自的实践目标是:

      初级阶段的专业实践目标为专业基本技能的习得与熟练,机械工程专业的专业实践初级阶段的培养目标则为结合理论课程的学习,了解现代制造装备与检测仪器的相关原理,熟练操作现代制造装备与检测仪器。

      中级阶段的专业实践目标为专业核心应用能力的锻炼。机械工程专业应为熟知产品研制、工程设计、项目管理的程序,可以将典型的产品的研制、设计作为专业实践内容,学生在不断重复模仿借鉴的工作中,锻炼专业核心应用能力。

      高级阶段的专业实践目标为专业基本能力、核心能力的内化,学生能够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在这一阶段应该能独立开展装备设计、制造、检测、管理等某一方面实际工作。

      这三个层次的专业实践能力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分三个阶段进行培养,实践过程涉及表达与沟通能力,计划组织能力、团队工作能力等的培养,并可以通过定期汇报、总结、交流展示实习作品等方式多次进行考核。

      这个完整的专业实践过程实质是知识在情境中的再创造:学生将课堂所学专业实践知识,经过自己的专业实践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再创造,一方面提升了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知识升华或发现问题,提练为学位论文项目进一步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这种理想的专业实践过程可以使一名全日制工程硕士从入学时的普通学生逐步成长为一名准机械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