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当前位置:首页  专家观点
解读苏州大学导师队伍建设的特色
    

      苏州大学副校长熊思东教授在12月21日北京召开的首届个人会员大会上,解读了苏州大学导师队伍建设的特色。清华大学陈皓明教授对熊校长的解读进行了点评。

 

熊思东校长:

      苏州大学过去几年对导师队伍做了一些工作。一是对导师队伍的遴选和上岗培训,重点讲导师学院的作用。二是导师资格和招生分离,主要讲滚动、淘汰的评估体系。三是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的差异发展问题。由于时间关系我只讲前两件。

      一、导师学院

      每个教授基本都认为自己能带好研究生,这是因为现在大部分导师都是研究生毕业的。不过做过研究生、看过别人带研究生或辅助别人带研究生与自己要独立地成为第一责任人指导研究生是不一样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10年苏州大学成立了导师学院,对所有导师进行培训。每年至少培训1500人。那么哪些人必须培训?第一类是新上岗、刚聘任为导师但还没有招生的导师。第二类是培养过程中由于各种问题而停止招生或受到警告处分的导师要重新恢复招生,还要再进入导师学院。另外,还有一些在不同的单位是导师,但可能对学校的培养环节还不是很熟悉,也建议列席参加相关培训。

      导师学院会准备系列的课程和要求,主要讲授以下方面的内容:

      1、研究生教育的法律法规。现在研究生规模扩大后,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研究生自觉意识很强,如果有违规、违法的情况,研究生都会发现,并且以此来举报。因此我们组织一系列的讲座去讲授相关法律法规。

      2、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的经验。我们邀请一些比较有经验的老师来与大家交流怎样能把研究生培养好。

      3、科学前沿和学术发展内容。

      每次导师学院的培训都会为每位导师准备一本很厚的手册。经过学习后有理论考试,实验任务等,一段时间后还需交相关的论文;导师学院的培训没有人能够豁免,如果没有导师学院的毕业证,不能参与招生。

       二、导师考核指标体系

      现在苏州大学的副教授和教授差不多2000多人,而博士生导师800多人,但教育部给我们的招生名额只有320个,哪些人不能招生恐怕是一个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一个方法是把门槛拉的很高,很多人不能成为导师;一个方法是成为导师以后,进行导师上岗资格评定,有稳定的岗位淘汰机制。我们每年导师在招生前,无论是硕导还是博导,都必须填写招生申请表。学校通过导师提交的申请表,审核导师上岗的三个基本条件:

      1、有较高的学术活跃度。较高的学术活跃度主要是我们要让那些学术活跃的导师招生而不让那些不活跃的导师招生。那么哪些指标反映较高的学术活跃度呢?发表学术论文、相关专利、参加相关学术会议、一些学会或学术机构任职等。每个学院对导师活跃度的规定是不一样的,各个专业还有自己的具体指标。

      2、有较好的科研平台。这部分也是各个专业要求不一样,但基本上理工医农的导师需要有一个实验平台,可以是单独的也可以是跟别人共有的实验室。并且,所有导师要有一定的培养经费。大家知道,不能光靠国家的奖学金、助学金等,需要导师提供一些研究的经费。当然,理工医农和人文学科社会学科在经费要求上还有不同。

      3、较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培养过程中总是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过去我们先判断是非,区分问题的过错方是学生还是老师。导师有问题教育导师,学生有问题教育学生。现在看来这个判别是非的方法有问题,凡是有这种不和谐的关系就表明导师有一定的责任。我们本着保护导师的角度,即便是学生问题,我们也希望导师应该集中精力把问题解决了,如果是导师有问题那就更不应该让导师招生。

      以上即是上岗的三个必需条件,是每一名导师都会被考核到的。

      另外,学校把研究生教育作为学校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所以研究生教育对学校发展的贡献度也会经过详细而严格的打分。目前苏州大学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量化工作还是比较重要的,每个院系都要评价自己专业的研究生教育对学校的教育发展的贡献率和贡献度,如果发挥的作用很少或不多,我们再对相应的环节进行调节。在招生的自主改革方面做得好的院系,可以享受更好的自主改革机会和条件,招生指标会向他倾斜;贡献率比较差的,自主改革的一些宽松条件就要逐渐减少。当然这个贡献率的指标做得很细。这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各个学院和各个专业都提出了很多的建议,根据这些建议我们做出了修订。

      以上就是我们在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导师队伍建设方面的一些做法,抛砖引玉,供大家批评指正。

 

陈皓明教授

      导师队伍确实是非常重要的。毛主席讲过一句话,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是主要决定因素。在学校里面,对于解决问题的对象来说,干部应该大多数指的是教师。所以抓住教师这个关键问题,是办好学校的关键和根本问题。

      从教师来源来看,大学里的教师对教育一般不是很擅长。中小学教师一般考教师证,大学里的教师一般是满足对于科研要求这一项必要条件,但很少对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问题,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心理等有较全面的了解和研究。任何职业在现代化社会里都要经过不断的学习和提升才能有所提高。因此苏州大学在导师队伍建设作了很重要的尝试。

      在学校不同的发展阶段,制定的政策规章等应是不一样的,这一点苏州大学也做了较好的权衡。另外,学风道德问题也应该极为重视。如果在学生发展过程中,在学术道德上有了污点,那就是很大的问题。因此,在培训导师时也应尤为重视这一点的引导。

      总的来说,学校对于教师的发展要创造条件,这样对于学校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